众所周知,开国大将徐海东缺席解放战争,仍被授予大将衔,遭受争议,其实还有一人的经历与徐海东相似,他在缺席3年解放战争的情况下,仍被授予上将,也受到了争议,此人就是张爱萍。
1910年1月,张爱萍出生在四川达县的一个普通的农家,在15岁时考入了县里的中学,求学期间他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,积极投身学生运动,在1928年就入党了。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,张爱萍前往上海从事地下情报工作。
张爱萍在上海期间,两次遭抓捕入狱,即便如此他仍坚贞不屈,坚定信念。1929年12月,张爱萍被派往苏区进入红军工作,担任小队长,还担任过指导员,他作战勇猛,深受上级器重。
张爱萍参与了苏区的反“围剿”作战,凭着出色的战功他很快就被提升为团政委,在长征路上还担任过师政治部主任,一路上打了许多恶仗硬仗,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,抵达陕北之后他被安排进入红军大学深造。
1937年初,张爱萍被安排在抗大担任教员。进入全面抗战后,他被派往前线 ,先是是在八路军总部担任参谋,后又进入皖南地区到新四军任职,参与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。
在新四军遭遇皖南事变之后,张爱萍积极参与新四军的重建工作,为巩固根据地和反“扫荡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1944年9月11日,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不幸牺牲,张爱萍接替彭雪枫成为第4师师长。
当时新四军一共有7个师,张爱萍能成为其中之一足见其在军中的地位之高。接任师长之后,张爱萍带领第4师继续奋战在抗日前线,为抗战后期收复失地和壮大队伍作出了贡献。
抗战胜利之后,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,他亲自指挥两个纵队奔赴前线阻击敌军。在行军途中,张爱萍采纳了政委的建议,乘坐汽车,没想到汽车半路出了故障,加上遇到下雨,行军速度反而慢了。
好不容易进入了睢宁县,由于路上人多,汽车行驶缓慢,张爱萍考虑到大家还没有吃早饭,就索性让警卫员去买点吃的。结果车由于没有停稳,警卫员跳下车时用力蹬车,导致车辆滑动撞到了墙上,张爱萍头部受伤了。
政委见张爱萍负伤了,要上报给陈老总,张爱萍拦住了。张爱萍表示大战在即,如果临时换将势必会影响士气和指挥,为了不影响战役,张爱萍带伤指挥完了战斗,之后才去治疗伤病。
由于张爱萍头部负伤,加上身上之前的旧伤复发,组织安排他去了苏联治疗,这一去就是3年,直到1948年底才回国。在渡江战役打响前夕,张爱萍又被调往海军部队,参与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的创办。
就这样张爱萍离开战场3年,错过诸多立功的机会,固然有些可惜,不过他在回归部队之后,迅速投身到了海军的建设工作中,为海军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,并在1951年出任第7兵团司令。
在新中国建立之后,1955年1月,张爱萍担任前线指挥,首次指挥海陆空三军进行登陆作战,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列岛,肃清浙东沿海的敌人。1955年,张爱萍被授予上将衔,称得上是实至名归。